10月17日至20日在上海召開的第五屆全國復合肥技術及裝備交流研討會上,華南農工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博士生導師、熱帶亞熱帶土壤研究室和新肥料資源中心主任廖宗文教授指出,化肥工業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,但發展到今天,面臨著增量增產模式轉變、資源短缺價格上漲及碳減排三大挑戰。
傳統的化肥增量增產模式急需向增效增產轉變。經過幾十年的長期發展,增量施肥獲得增產的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。近10多年來,長期沿用的增量增產的模式暴露的問題尤為尖銳,單位化肥增產幅度日益降低,增量施肥獲得的增產幅度急降,同時污染程度卻急增,污染事件頻發。這種銳減和銳增近年趨向明顯,表明繼續增量施肥所獲得的增產是增量低效的低幅增產,其代價是污染成本大升。
這無論從經濟效益或是從環境保護角度來說,都是不能接受的。肥料產業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,已有的舊模式山窮水盡、難以為繼,轉型升級勢在必行。歐洲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這種轉變,德國、法國糧食單產增產51%~52%,而化肥投入下降31%~47%,這說明通過化肥增效實現增產是可能的。
資源短缺導致化肥價格上漲日趨嚴峻。石油、煤和磷礦資源短缺引起化肥價格上漲直接影響到農民的生產積極性。2007年我國硫黃進口依存度達70%。 2007年國際硫黃價格暴漲數倍,導致國內磷肥價格急劇攀升,半年內磷肥漲幅達1倍多,對我國農業生產造成很大的沖擊。雖然2008年10月硫黃和磷肥價格回落,但今年仍將在高位運行,將使農民無力購買磷肥而國家也難以長期補貼,因而迫切需要在磷肥生產技術上取得節資節能和高效的重大突破。
化肥行業節能降耗碳減排任務艱巨。作為一個高能耗產業,肥業負有重要而艱巨的碳減排任務。肥料的原料開采—生產—產品性能—使用等各環節均與肥業碳減排有密切關系,全程碳足跡明顯。
如何應對三大挑戰、使我國化肥工業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,是肥料科技創新的重大戰略任務。